试题详情
文言文阅读 较难0.4 引用1 组卷7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上两制诸公书(节选)

(宋)苏辙

今夫使天下之人因说者之异同,得以纵观博览,而辩其是非,论其可否,推其精粗,而后至于微密之际,则讲之当益深,守之当益固。《孟子》曰:“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自得之,则居之安。居之安,则资之深。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原。故君子欲其自得之也。”

昔者辙之始学也,得一书,伏而读之,不求其博,而惟其书之知,求之而莫得,则反复而思之,至于终日而莫见,而后退而求其得。何者?惧其入于心之易,而守之不坚也。及既长,乃观百家之书,从横颠倒,可喜可愕,无所不读,泛然无所适从。盖晚而读《孟子》,而后遍观乎百家而不乱也。而世之言者曰:学者不可以读天下之杂说,不幸而见之,则小道异术将乘间而入于其中。虽扬雄尚然,曰:“吾不观非圣之书。”以为世之贤人所以自养其心者,如人之弱子幼弟,不当出而置之于纷华杂扰之地,此何其不思之甚也!古之所谓知道者,邪词入之而不能荡,诐词犯之而不能诈,爵禄不能使之骄,贫贱不能使之辱。如使深居自闭于闺闼之中兀然颓然而曰知道知道云者此乃所谓腐儒者也古者伯夷隘柳下惠不恭隘与不恭是君子之所不为也。而孔子曰:“伯夷、叔齐不降其志,不辱其身。柳下惠、少连降志而辱身,言中伦,行中虑。虞仲、夷逸隐居放言,身中清,废中权。而我则异于是,无可无不可。”夫伯夷、柳下惠,是君子之所不为,而不弃于孔子,此孟子所谓孔子集大成者也。至于孟子恶乡原之败俗,而知于陵仲子之不可常也;美禹、稷之汲汲于天下,而知颜氏子自乐之非固也;知天下之诸侯其所取之为盗,而知王者之不必尽诛也;知贤者之不可召,而知召之役之为义也。故士之言学者,皆曰孔孟。何者?以其知道而已。

今辙山林之匹夫,其才术技艺无以大过于中人,而何敢自附于孟子?然其所以泛观天下之异说, 三代以来,兴亡治乱之际,而皎然其有以折之者,盖其学出于孟子而不可诬也。今年春,天子将求直言之士,而辙适来调官京师,舍人杨公不知其不肖,取其鄙野之文五十篇而荐之,俾与明诏之末。伏惟执事方今之伟人而朝之名卿也,其德业之所服,声华之所耀,孰不欲一见以效薄技于左右?夫其五 十篇之文,从中而下,则执事亦既见之矣。是以不敢复以为献,姑述其所以为学之道,而执事试观焉。

(选自《唐宋名家文集·苏辙集》,有删节)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则之深 资:凭借,借助。
B.词犯之而不能诈 诐:偏颇,邪僻。
C.而皎然其有以折之者 皎然:清晰分明的样子。
D.与明诏之末 俾:使,让。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至于终日莫见 吾尝终日思矣
B.而不弃孔子 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赵者
C.知贤者不可召 夫庸知其年先后生于吾乎
D.舍人杨公不知不肖 以无礼于晋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引用孟子的话,强调为学之道贵在“自得”,即广泛阅览各类学说,自己去判断是非、探究深浅,逐步抵达学问的精微之处,收获个人心得。
B.自从读了《孟子》一书后,苏辙回过头来再读诸子百家的书籍,就不再感到飘忽迷乱、无所适从了,因为此时的苏辙已经明晓了源于《孟子》的大道。
C.苏辙认为,扬雄所谓“吾不观非圣之书”的主张并不足取,这就像为了保护弱子幼弟而不让他们去繁华扰攘的地方,只会使人变得狭隘无知、萎靡虚弱。
D.苏辙考虑到自己原先写的五十篇文章过于粗浅,不便献于两制诸公,所以特意写了这封书信,深入阐述自己泛观诸家而尊崇孟子的求学历程与治学主张。
【小题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如使深居自闭于闺闼之中兀然颓然而曰知道知道云者此乃所谓腐儒者也古者伯夷隘柳下惠不恭隘与不恭是君子之所不为也
【小题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美禹、稷之汲汲于天下,而知颜氏子自乐之非固也。
(2)故士之言学者,皆曰孔孟。何者?以其知道而已。
2020·浙江·模拟预测
知识点:苏辙(1039-1112)应用类分析信息,归纳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古今家诚叙

苏辙

老子曰:“慈故能勇,俭故能广。”或曰:“慈则安能勇?”曰:“父母于子也,爱之深,故其为之虑事也精,以深爱,而行精虑,故其为之避害也速而就利也果,此慈之所以能勇也,非父母之贤于人,势有所必至矣。”

辙少而读书见父母之戒其子者谆谆乎惟恐甚不尽也恻恻乎惟恐甚不入也曰呜呼此父母之心也哉!师之于弟子也,为之规矩以授之,贤者引之,不贤者不强也,君之于臣也,为之号令以戒之,能者予之,不能者不取也。臣之于君也,可则谏,否则。子之于父也,以几谏不敢显,皆有礼存焉。父母则不然,子虽不,岂有弃子者哉!是以尽其有以告之,无憾后止。《诗》曰:“洞酌彼行潦,挹彼注兹,可以餴饎。岂弟君子,民之父母。”夫虽行潦之陋,而无所弃,犹父母之无弃子也,故父母之于子,人伦之极也,虽其不资,及其为子言也必忠且尽,而况其贤者乎?

太常少御长沙孙公景修,少孤面教于母,母贤,能就其业。既老而念母之心不忘,《贤母录》,以其意。既又集《古今家诚》,得四十九人,以示辙,曰:“古有为是书者,而其文不完。吾焉,是以为此。合众父母之心,遗天下之人,庶几有益乎。”辙读之而叹曰:“虽有悍子,忿斗于市莫之能止也,闻父之声则敛手而退,市人之过之者亦莫不泣也。慈孝之心,人皆有之,特患无以发之耳,今是书也,要将以发之欤?虽广之天下可也。白周公以来至于今,父戒四十五,母戒四。公又将益广之未止也。”元丰二年四月三日,眉阳苏辙叙。


[注]①洞:从远处。②挹;舀。③鳞鳞:煮饭,烹煮泰稷。④岂弟:即恺悌,和乐平易。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可则谏,否则             去:离开
B.子虽不,岂有弃子者哉       肖:好,有出息
C.为《贤母录》,以其意       致:表达
D.吾焉,是以为此             病:生病
【小题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父母于子也/师道不传也久矣
B.《贤母录》/冰,水
C.无憾后止/君子博学日参省乎己
D.遗天下之人/忽魂悸魄动
【小题3】下列句子分为四组,其中全能表现“父母之于子也,爱之深”的一项是(     
①岂弟君子,民之父母             ②是以尽其有以告之,无憾而后止
③故其为之虑事也精             ④以几谏不敢显,皆有礼存焉
⑤故其为之避害也速而就利也果       ⑥夫虽行潦之陋,而无所弃
A.①④⑤B.②③⑥C.①④⑥D.②③⑤
【小题4】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A.辙少而读书/见父母之戒/其子者谆谆乎/惟恐其不尽也侧侧乎/惟恐其不入也/日呜呼/此父母之心也哉
B.辙少而读书见父母/之戒其子者/谆谆乎惟恐其/不尽也恻恻乎/惟恐其不入也/曰/鸣呼/此父母之心也哉
C.辙少而读书/见父母之戒其子者/谆谆乎惟恐其不尽也/侧侧乎惟恐其不入也/曰/呜呼/此父母之心也哉
D.辙少而读书见父母/之戒其子者谆谆乎/惟恐其不尽也/恻恻乎惟恐其不入也/曰/呜呼/此父母之心也哉
【小题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是苏辙为孙景修所作的《古今家诚》所写的一篇序言,在序言中,苏辙表达了自己对于孝、慈等人伦观念的理解。
B.第二段,苏辙举例老师、君主、臣子、孩子的言行,是为了与父母对待孩子的态度形成对比。
C.文章作为一篇序文,写得深情动人,在论述的过程中,苏辙引用《诗经》中关于孝道的说法来论证自己的观点。
D.作者虽然对孙景修编写的《古今家诚》给予了很高评价,但是他认为这本书推广流传于天下是不一定行得通的。
【小题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及其为子言也必忠且尽,而况其贤者乎?
②少孤而教于母,母贤,能就其业。
③闻父之声则敛手而退,市人之过之者亦莫不泣也。
【小题7】《古今家诚》属于家训一类的著作,请根据文言文阅读材料用自己的话概括孙景修编著此书的原因。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亡姊王夫人墓志铭

苏辙

伯父大中大夫生女子四人,仲姊进士王君东美器之,独享上寿,年七十有五。从其子肄为梓州铜山尉,官满而归,没于乡闾,实建中靖国元年十二月庚寅也。前一岁,辙与兄子瞻皆自岭南蒙恩北还,将归扫先墓。是时兄弟惟仲姊在耳,而子瞻舟行至毗陵,复以疾不起。辙既哭之,则讣于乡曰:“天伦之爱,惟仲姊一人矣,东西相望,将谁诉者?”讣未达而仲姊又亡,盖哭之恸曰:“已矣,手足尽矣,何以立于世!”

惟夫人幼敏而静,四岁而知丝纩,十岁而知馈膳,父母以为能。既长,奉己以法,不妄言笑。二十而归王氏,早莫不懈,舅姑亦贤之。舅秘书丞兼,没于耀州,贫不能归,夫人劝其家尽所有以归葬。未几而姑亡,器之亦即世。生事不给,人不堪其忧,夫人处之,哀而不伤;被服饮食,虽窭必修;与亲族交,虽贫不傲,虽富不屈;训导诸子不失家法,遇其有过,未尝见声色。曰:“使尔自悟则善,勉强从我无益也。”春秋祠事必亲视涤濯执庖爨夜以达旦以此终其身尝梦一老人,旁有赞拜者。既觉,犹拜未已,旦求其家绘像,则四代祖母也。自是并祭四代。肄及元祐九年进士第,时辙备位政府,以亲祀圜丘,恩赐冠帔,使肄以归奉夫人。肄迎养铜山,夫人常称内外祖父从政之方以之。及其疾病,肄剔股以具膳。既执丧,水浆不入口者累日,哀毁殆不能胜,乡人称之。将以崇宁元年十月六日袱于器之之墓。

(选自《栾城集》卷二十四,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春秋祠事/必亲视涤濯/执庖爨/夜以达旦/以此终其身/
B.春秋祠/事必亲视涤濯/执庖爨/夜以达旦/以此终其身/
C.春秋祠事/必亲视/涤濯执庖爨/夜以达旦/以此终其身/
D.春秋祠/事必亲视/涤濯执庖爨/夜以达旦/以此终其身/
【小题2】对文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适,女子出嫁。如《孔雀东南飞》中“贫贱有此女,始适还家门”。
B.庚寅,是汉族干支纪法的干支之一,顺序为第27个。
C.天伦,原指自然的伦常关系,泛指父子、兄弟等亲属关系。
D.敕,帝王的诏书、命令。如敕命、敕书、敕封、奉敕、宣敕。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二姐王夫人与哥哥苏子瞻的先后离世,使苏辙无比哀伤和痛苦,兄弟姐妹都已离世,他几乎没有了活下去的勇气。
B.王夫人的公婆和丈夫相继去世,家人沉浸在哀伤之中,王夫人在贫困中处之有度,艰难地支撑着这个家。
C.王夫人曾经梦到一个老人,醒后找来夫家先辈的画像一看,原来老人是四代祖母。从此,她一并祭祀四代祖先。
D.王肄对母亲非常孝顺,在母亲生病时剜肉来给她做药膳,母亲去世后,王肄几天滴水不进,极尽哀伤之情。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二十而归王氏,早莫不懈,舅姑亦贤之。
(2)训导诸子不失家法,遇其有过,未尝见声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一)六国论

苏洵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太患,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秦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赢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二)六国论(节选)

苏辙

夫秦之所以与诸侯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秦之有韩、魏,譬如人之有腹心之疾也。韩、魏塞秦之冲,而弊山东之诸侯,故夫天下之所重者,莫如韩、魏也。秦之用兵于燕、赵,秦之危事也。越韩过魏,而攻人之国都,燕、赵拒之于前,而韩、魏乘之于后,此危道也。而秦之攻燕、赵,未尝有韩魏之忧,则韩、魏之附秦故也。夫韩、魏诸侯之障,而使秦人得出入于其间,此岂知天下之势邪!夫韩、 魏不能独当秦,而天下之诸侯,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秦人不敢逾韩、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而齐、楚、燕、赵之国,因得以自完于其间矣。以四无事之国,佐当寇之韩、魏,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若此,彼秦者将何为哉!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埸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至于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

(有删减)

(三)阿房宫赋(节选)

杜牧

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夫!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四)谏逐客书(节选)

李斯

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昔穆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迎蹇叔于宋,来邳豹、公孙支于晋。此五子者,不产于秦,而穆公用之,并国二十,遂霸西戎。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惠王用张仪之计,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汉中,包九夷,制鄢、郢,东据成皋之险,割膏腴之壤,遂散六国之众,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昭王得范雎,废穰侯,逐华阳,强公室,杜私门,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

【小题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暴秦之欲无                       厌:满足
B.嬴而不助五国也                  与:亲近
C.以事秦之心天下之奇才        礼:礼仪
D.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故事:旧事
【小题2】下列对文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韩、魏塞秦之冲,而弊山东之诸侯
韩国、魏国阻挡在秦国(向东进攻)的要道上,掩护着崤山以东的国家
B.未尝有韩、魏之忧,则韩、魏之附秦故也
(秦国)没有对韩魏两国的顾虑,因为韩魏两国在秦国附近
C.因得以自完于其间矣
就能够在秦与韩魏之间保全自己的国家
D.至于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
直到让秦国人能够趁虚而入来并吞了他们的国家,怎不令人悲哀啊
【小题3】选出下列对课文《六国论》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A.文章开宗明义,起笔即提出了六国灭亡“弊在赂秦”的论点。在阐述这一论点的过程中,作者先用双重否定摒除了人们在分析战争成败时强调客观因素(“兵不利,战不善”)的浅陋之见,既而又运用设问,针对“六国互丧,率赂秦耶”的论调进行了有力的驳解,从而使这一论断更加鲜明突出。
B.第二段大量使用对比论证的方法。秦之得、诸侯之失,祖父之艰难、子孙之不甚惜,秦之欲无厌、诸侯之地有限皆是对比论证。
C.作者在第二段充分论述赂秦之害的基础上,巧妙引用战国时期苏代(苏秦之弟)劝阻魏王时的一段话“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击中了秦欲难填的要害,形象地说明了赂秦必致灭亡的道理,从而有力地支持了本文的论点。
D.第三段总结齐国、燕国、赵国失败的原因在于他们没有贿赂秦国,并假设这三国如果反其道而行之,那么他们三国胜败存亡的命运就不能被轻易判定了。
【小题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
(2)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小题5】①苏洵、苏辙、杜牧认为齐、楚、燕、韩、赵、魏六国灭亡的原因各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加以概括。
②六国灭亡的原因还可能与秦国实力大增有关。请结合《谏逐客书》内容分析秦国实力大增的原因。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