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现代文阅读 较难0.4 引用1 组卷19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匠人文化历史悠久,未曾间断,从古迄今,统纪清晰,技道分明,蔚为大观中国工匠业自古以来就很发达,具有丰富的人文精神。陶器、青铜、染织、玉牙、漆器、雕塑、建筑、园林、城苑等皆能代表工匠的特长,为后人所仰慕,为世界所赞美。但反映工匠文化、工匠精神及匠籍制度的资料文献却凤毛麟角,零散琐碎,无系统说明,致使后人所知甚少。

我国工匠历史,一般会追溯到商周,春秋战国时期《考工记》所载内容有涉匠人,这部先秦文献已有2000多年历史。悠久的历史传统,有利于形成博大精深的文化传统,形成宏约广概的技艺系统。历史流传越久,文化积累越多,经验积淀越丰富,博洽精密,能将历史传统和现实相结合,益于生成良好的氛围,相继而来的便是工艺文化的大繁荣。另外,中国地跨三带,疆域广阔,地大物博,民族众多,文化多样,习俗各异,匠人成长环境各不相同,技艺工种亦有差别。这样的历史传统、地理环境有利于形成繁复的工艺文化。若论匠人的人文精神与历史传统,我们中华民族固当首屈一指。

匠人制度在历史上的发展经历了许多变迁。商周至秦汉一变,唐宋更替又一巨变,宋时民间工商业兴起,宫廷制作散落民间。元明两代匠户有专门的户籍,元代的匠人社会地位非常低,近乎奴隶。明代在方式上有很大的调整,有轮班匠和住坐匠两种类型,方式灵活,匠人得到解放,获得自由之身。从明代中后期到清代,各行各业都涌现出了技艺精湛、富有修养的能工巧匠,手工艺文明走向了一个新高峰。

传统社会里的工匠其实就是手艺人,是靠技能谋求生计的社会个体或群体。拥有一技之长,掌握了某项技术,都可称之为匠人或手艺人。匠是技术工种,也是职业区分,是技工的泛称,带有专业性和技能性的特点。匠人除却职业划分以外,还有另一层含义,指在某一领域具有精深造诣的人,如大匠、宗匠、巨匠等。在过去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匠人是社会的特殊群体,与士、农、商都不同,国家为他们建立专门的“匠籍”,与其他社会民众相区别,拥有“匠籍”的匠人大多数是世袭的,代代相传。

中国传统文化极看重匠人职分,对他们的造物之功有极高的评价,与圣人等而视之。世界上其他民族没有一个将匠人推到如此高的地位,《考工记》中有“百工之事,皆圣人之作也”的记载,《易·系辞》上也有类似的记载。“开物成务”,无此物创此物,谓之“开物”,做此事成此事,是为“成务”。“开物”与“成务”都是圣人之举。工匠之绩,则在于造物,有再造之功,与圣人同位。中国的工匠是道德的、信誉的、人格的、文化的。受到传统文化和习俗的影响,儒家思想讲究修身、立行、立言、德性、礼仪。在匠人的身上这些文化特质都能得到体现。匠人们在此种风气的熏染下,讲究和气生财与人为乐,互利互惠。很多誉播四海的坊名使用了店主的名字,如张小泉剪刀,屹立百年而不倒,以人格做担保,以诚信获得尊重,兢兢业业,苦心经营。这种以人格为立身之本的匠人文化,将技艺人格化、精神化有别于西方重契约的历史传统。匠人如果缺乏道德修养,品德有瑕疵,即使身怀绝技,也难以立足。

中国历史文化中有一部分是赖借这些匠人的保养得以传承的。就历史事实而论,匠人们对民族文化的保存与绵延有极大贡献。匠人文化也绝不仅是靠几个匠人之力就能保泰持盈,而是依靠历代众多匠人及全民苦心营、匠门雍睦、子弟循谨、师傅嘉言懿行,维持技艺不衰,文物蔚起。匠人之功,尤不可没。

(摘编自2018年《中国文化报》《中国工匠的人文精神》)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匠人文化历史悠久,从古迄今,统纪清晰,技道分明,有着丰富的人文积淀,流传至今。
B.历史上反映工匠文化、工匠精神以及匠籍制度的文献凤毛麟角,零散琐碎,缺乏系统性。
C.匠人制度的发展在历史上并非一成不变,但匠人地位低下,尤其在元代,近乎奴隶。
D.中国传统文化对匠人之功评价极高,与圣人等而视视之,这是世界上各民族历史上给予匠人的最高定位。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首段总领全文,指出中国工匠业很发达,即使相关记载零散琐碎,但中国匠人文化历史悠久,未曾间断。
B.文章第二段从历史传统和地理环境这两个角度,条理清晰地阐释了我国拥有繁复的工艺文化的原因。
C.文章在论证中国匠人可与圣人等而视之时,指出中国匠人带有专业性和技能性,在某一领域具有精深造诣。
D.文章运用了对比论证,有元代匠人与明代匠人的对比,匠人与士、农、商的对比,以及中国匠人与西方匠人的对比。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张小泉剪刀之所以誉播四海,从根本上来说是以人格做担保,以诚信和信誉赢得尊重,兢兢业业、苦心经营。
B.春秋战国的《考工记》记载了有关匠人的内容这说明我国匠人历史是从《考工记》成书时期开始的,有2000多年的历史。
C.我国匠人文化以人格为立身之本,将技艺人格化、精神化,本质上是与西方匠人的历史传统是相通的。
D.匠人对民族文化的保存与绵延有极大的贡献,因为中国历史文化都是依靠匠人们的技艺和作品得以保养传承的。
19-20高二上·甘肃兰州·期中
知识点:其他中国现当代作家学术论文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分析论点、论据、论证方法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世界不能没有中国,世界史不能没有中国史。但一个不容回避的事实是,中国学者写的世界史都不包括中国史,苏联学者写《世界通史》中国部分要委托中国学者来写,这都说明中国史在世界史中的地位与现在的研究状况很不相称。

其实,中国历史传统就是天下国,有“中央”有“四裔”。“四裔”并无自大、歧视“外化”,而是局限于交通条件,凡与中国通,都包罗在内。中国正史都不乏对四夷单独列传的记载,《史记》就是写世界史,实质上中国史从来是既有中外之分,又有“天下一家”的理想。从考古学上看,中国古文化是土生土长的,又是在与周边民族文化交流中发展的。而考古学文化区系类型的建立和中国文明起源讨论的深入,把中国历史与世界历史的'关系引向一个全新的认识,这就是“世界的中国考古学”的提出。

我们早在考古学文化区系类型形成过程中,就把中国考古学文化的六大区系分为面向海洋的三大块和面向欧亚大陆的三大块。提出“世界的中国考古学”,一方面把区系观点扩大为“世界的”观点,从世界的角度认识中国,一方面也用区系观点看世界。中国传统史学有四裔和华夏之别,如从区系的中国和区系的世界观点看,四裔正是中国的两大块和世界的两大块,即旧大陆和环太平洋这两大块的衔接点和桥梁,四裔地区古文化在中国与世界的比较及相互关系中占据更突出的地位。20世纪后半段(二战以后)世界考古学的大发展已表明,东西方古代文明的发展是大体同步的。东西方从氏族到国家的转折大致都在距今6000年前;彩陶的产生,由红陶、彩陶为主发展为以灰、黑陶为主的文化现象的出现也大体同步。世界三大古文明中心一一西亚北非、中国为代表的东亚、中南美,经历过类似的从氏族到国家,而国家又经历过从古国到帝国的不同发展阶段。

世界文明发展阶段的大致同步,发展道路有相近的一面,以及彼此的相互交流都表明,世界文明发展具有“一元性”。开放,交流是世界历史、文化发展的总趋势,也是中国历史发展的总趋势。从旧石器时代起直到今天,中国文化从来不是封闭和孤立的。诚然,中国历史上有过“中华帝国无求于人”的闭关锁国的政策和时代,但事实上的内外交流几乎一天也没有停止过。陆上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陶瓷之路如此,不见经传的条条通衢更是如此。闭关锁国不过是封建统治者的主观愿望而已,民间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的开放交流从来未被锁国政策真正扼杀过。不绝于史书的沟通中外的名人、功臣们的业绩,只不过是综合构成、开拓疏通了世界文化交流网络中的一些环节和文化交流史上的一些辉煌的瞬间。所以,中国历来是世界的中国。

(摘编自苏秉琦《中国文明起源新探》)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__
A.由于交通条件的限制,中国历史形成了天下国的传统,凡与中国通者都包罗在内,这并非自大、歧视“外化”。
B.中国史从来是既有中外之分,又有“天下一家”的理想的,这可以从《史记》等中国正史中都有对四夷单独列传记载得到印证。
C.四裔地区是中国与世界陆地、海洋的衔接点和桥梁,因此,其古文化在中国与世界的比较及相互关系中比华夏地区占据着更突出的地位。
D.开放、交流是中国历史、文化发展的总趋势,自古以来,中国文化就不是封闭和孤立的,中国历来是世界的中国。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__
A.苏联学者写《世界通史》中国部分要委托中国学者来写,而中国学者写的世界史却都不包括中国史,这说明中国史在世界史中的地位并未得到中外学者应有的重视。
B.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中国古文化是在中国大地上诞生和成长起来的,同时又是在与周边民族文化的交流中不断发展的。
C.东西方从氏族到国家的转折大致都在距今6000年前,而国家又都经历过从古国到帝国的不同发展阶段,可见东西方古代文明的发展是大体同步的。
D.世界文明发展的“一元性”特征可以概括为:发展阶段大致同步,发展道路有相似性,彼此相互交流。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__
A.考古学文化区系类型的建立和中国文明起源讨论的深入,突破了以往对中国历史与世界历史的关系的认识局限。
B.既要扩大区系的观点,从世界的角度认识中国,又要用区系的观点看世界。这是“世界的中国考古学”提出的主要观点。,
C.尽管清代曾实行过闭关锁国政策,但并未能真正扼杀物质、精神文化与世界的交流,丝绸之路、陶瓷之路等就是最好的证明。
D.沟通中外的名人功臣们只是世界文化网络中的一些环节或文化交流史上的一些辉煌瞬间而已,史家不必特别郑重地加以记载。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唐代大小城市遍设书肆。市场需要什么样的书籍,书肆就经营什么书籍。比如,唐代韵书需求量很大,就有人写韵书贩卖。科举考试所需的经、史、子、集,也是书肆炫卖的主要商品。唐朝上下尚诗,书肆必然经营诗文集,而当代诗人诗集或诗卷也自然成为书肆所经营的重要商品。

唐代没有雕版印刷诗文集的幸运,传播方式主要是抄写,书肆经营的诗文集均为手抄。李逢吉为校书郎时,读罢白居易诗文后“大奇之,遂写二十余本。其日,十七本都出。”这些诗卷并不需要诗人找主顾,而往往由“铺头”,也就是书肆老板上门收购。如王建成名后,不仅不需要手捧诗卷谒见他人,反而常常有“铺头”来收购他的诗卷。其《题崔秀才里居》云:“时复打门无别事,铺头来索买残书。”诗中,铺头“时复打门”,可见上门购求诗卷是“铺头”经常性的经营活动。大约唐人的很多诗歌就如此般流向书肆,再由书肆流播到各阶层。

当时社会上还涌现出很多“书写之肆”。“书写之肆”相当于书店兼印刷出版社,是唐代文化传播的重要环节,也是唐代诗歌即时传播和进入文化消费的重要环节。“书写之肆”中有许多书手抄汇诗文。如现存王梵志诗有二十八种抄本;韦庄《秦妇吟》有十种抄本等等,而实际上数量远大于此,这些抄本在书法、文字学等方面价值巨大。

另外,虽然至今未有唐代雕版印刷诗文集的记录,但诗歌拓本的存在却无可置疑。石刻拓印也是唐朝书肆诗集的来源。唐诗人李商隐就曾奉命主持张说诗歌上石刻碑的工作。唐代诗碑,至宋亦多,赵明诚《金石录》收唐诗歌金石刻66种。

在诸种文化传播方式中,书肆的传播极具特点。书肆传播诗歌极其广泛,较之于寄赠、索阅的单线联系式和宴集的小范围性优势明显。白居易诗歌“禁省、观寺、邮堠、墙壁之上无不书,王公、妾妇、牛童、马走之口无不道……”如果没有书肆,这样的传播几乎不可能。

唐代社会自上而下推崇诗名。皇帝大多喜欢诗歌,并常给诗人以特殊的恩宠,因诗举人。大臣大多也工诗善文,常因诗荐人。因诗名而为大臣举荐科考成名的唐代诗人也为数不少。诗名如此之重要,书肆贩卖诗人的诗文,可以使他们的作品为时人所知。书肆传名促使作者积极创作,并乐意将作品交给书肆以助自己成名。商品化的贩卖,诗名和诗文盛传一时,诗人们受到鼓舞,从而更加注重诗艺的提高,注重诗风的独创性,注重诗歌内容的创新性,全身心致力于创作流芳百世的精品。同时,由于书肆面向广大的文化消费群体,这就为王公、妾妇、牛童、马走进入接受领域提供了便利条件,实现“伎乐当筵唱,儿童满巷传”的诗歌影响。

(摘编自吴淑玲《唐代书肆与唐诗的发展》,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因备考科举之需,书肆中,韵书,经、史、子、集等书籍销售量很大。
B.唐代“书写之肆”的大量出现,积极推动了唐代诗歌的传播与消费。
C.白居易的很多诗文都是由书肆老板收购后,由书肆流播到社会各个阶层。
D.诗人们乐于将自己的作品交与书肆,因为唐代社会注重诗名,书肆能助其成名。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在唐代,书肆的经营活动顺应市场的文化需求,市场需要哪些书籍,书肆就经营哪些书籍。
B.诗人出名后,其诗文作品集才能在书肆中出现,并进入到文化传播的流程中去。
C.书手在抄汇诗文时,会出现诸多不同诗文版本,这些诗文版本成为了文字书法研究的宝贵资源。
D.从唐至宋,诗歌拓本渐趋增多,李商隐、赵明诚是唐代诗歌拓本研究领域的代表人物。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唐人书肆中的书籍,主要来源有:铺头收购的诗卷、“书写之肆”中的诗文抄本以及诗歌拓本。
B.在各种文化传播方式中,书肆独具一帜,主要是因为书肆具有传播范围广、影响力大的特性。
C.在唐代,从皇帝到大臣的上层社会都很喜欢诗歌,这给诗人们带来了很多进入仕途的便利。
D.书肆不仅能帮助诗人收获名声与地位,而且能促使诗人不断精益求精,推出更多的诗文精品。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活着的仪式

王溱

听说相亲对象是位诗人时,我脑子里快速涌现出很多关于诗人的负面形象:贫困潦倒,愤世嫉俗……

不过我还是答应见见——这人长得太帅了,你看那照片,匀称的倒三角体形,脸部线条像用炭笔勾勒出来的,这简直就是中国版贝克汉姆嘛。

约定的那一天很快到来,诗人从照片里走了出来。他给我看他拍摄过的照片,或雄山峻岭,或一江春水,或落叶飘忽,都是他去过的地方;他给我描述他与美景的对话,那些对话使他诗情满溢;然后他把脸朝斜四十五度一仰,开始吟诗了。

我窃喜,不是所有的诗人都是穷光蛋嘛!你听,那些词从他嘴里迸出来,在我耳边一圈,两圈,我轻飘飘地就把自己塞入那些诗和画的意境中了。

我开始憧憬跟着他游山玩水拍照作诗的生活。然而每次我在微信里跟他提出见面,他都会以各种借口岔开话题,或者干脆打开语音功能吟起诗来。接下来的几个星期我都活在他的诗中了。

熬过几十个不能自拔的夜晚后,我决定去找他。我没有他确切的地址,只能天天到他所在的那个区去轧马路,一边走一边在脑中想象着:偶遇那一刻,他会吟出怎样一首令人惊喜的诗?

我忘了,马路可不是一个诗情画意的地方,一辆大货车在距离我不到半米的地方刹停,扬起满脸灰。

货车司机噌噌下了车,张口就道:“不要命呀!”

我抬头一看,乱糟糟的胡须,发黄的T恤上沾着各种污渍,裤子被灰尘泼出奇怪的图案,大皮鞋已辨不清颜色,以致我盯着他看了半天才认出来,是诗人!

他也认出我来了,有些发慌,用最快的速度拍了拍裤子上的灰,拉拉衣角,脸向斜四十五度一仰,又摆出了诗人的姿态。

我有一种上当受骗的感觉,愤愤地问:“你到底是货车司机还是诗人?”

他一字一顿,说了一句诗一样的话:“开车,我活着的方式;诗,我活着的仪式。”

“活着还有仪式?”我惊讶地问。

“当然有!”他指了指副驾驶位说,“上车,我带你去看看。”

车子开得很慢,他一路沉默,始终保持着那个半仰着头的姿态,腰绷得笔挺,双手优雅地左右扭动着方向盘。若不是那身装扮,他还真像个优雅的指挥家。后面的车喇叭震天,有人伸出头来骂:“你丫散步哪?!”

他置若罔闻,缓缓开了口说:“生活,不易。”

他叹了口气说:“以前,我也一样,急,做什么都急,急了就骂,前面车开慢了骂,有人超车了骂,赶不上绿灯,也骂。”

“然后我的生活就只剩下骂了。”

“那又怎样?”我问。

“生活就不乐意了啊,人活一遭,怎么都是件值得好好对待的事吧?它不乐意也是正常的。”他说。

我开始觉得他脑子不太正常了,我扒拉着车门把手,颤抖地说:“停,停车”

他没有停,继续说着:“为了安抚生活,我决定给它举行个仪式。”

“什么仪式?”我问。

“写诗呀!仪式的地点是很讲究的,你看,必须是最纯净的场所,不被浮躁的人类所污染的。”

我想起了他相机里的照片,问:“所以你就到处去旅游?”

“干嘛要去旅游?”他奇怪地看着我说,“我开着车,每天都在旅游。”

“快看快看,夕阳!”他兴奋地指着前方说。

没等我回过神来,他已经开始吟诗:“落日!红了脸,躲起来,它要躲起来……”

不躲才怪!我趁机跳下了车,头也不回地往人多的地方躲去。

“神经病!”这是我留给他的最后一句话。

几个月后,我如愿跟一个算是事业有成的相亲对象结了婚。婚后生了第二个孩子之后,我辞去了工作,做起了全职家庭主妇。

这是世界上最难的职业了,大娃捣蛋,二娃哭闹,锅里的菜烧焦了,我蓬头垢面,呵斥着大娃,哄着二娃。当我手忙脚乱地解开二娃的尿裤,被一泡温润的童子尿喷得满脸都是的时候,忽然,我嘴里迸出了一句诗。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2016年第19期,有删节)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人”拒绝和“我”再见面,是想维护自己的尊严;“我”骂他“神经病”,是因为“我”无法接受“诗人”对“我”的欺骗。
B.文章多次写到“诗人”“脸朝斜四十五度一仰”这个细节,突出了一个卑微困窘的货车司机内心深处隐藏着的自尊与倔强。
C.小说中的“我”在与“诗人”相亲前、相亲时、相亲后、马路相遇,直到“我”做了母亲后,心理经历了复杂的变化过程。
D.小说以“我”的视角,采用抑扬结合的艺术手,使“诗人的形象”前后形成反差,从而掀起波澜,收到强烈的艺术效果。
【小题2】请从不同角度赏析小说结尾的划线句子。
【小题3】“诗”是本篇小说的一个重要元素,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