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文言文阅读 适中0.65 引用1 组卷13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汲黯字长孺,濮阳人也。孝景时为太子洗马,以庄见惮。孝景帝崩,太子即位,黯为谒者。东越相攻,上使黯往视之。不至,至吴而还,报曰:“越人相攻,固其俗然,不足以辱天子之使。”河内失火,延烧千余家,上使黯往视之。还报曰“家人失火,屋比延烧,不足忧也。臣过河南,河南贫人伤水旱万余家,或父子相食,臣谨以便宜,持节发河南仓粟以振贫民。臣请归节,伏矫制之罪。”上贤而释之,迁为荥阳令。黯耻为令,病归田里。上闻,乃召拜为中大夫。黯学黄老之言,治官理民,好清静,择丞史而任之。其治,责大指而已,不苛小。黯多病,卧闺阁内不出。岁余,东海大治,称之。上闻,召以为主爵都尉,列于九卿。治务在无为而已,弘大体,不拘文法。当是时,太后弟武安侯蚡为丞相,中二千石来拜谒,蚡不为礼。然黯见蚡未尝拜,常揖之。天子方招文学儒者,上曰吾欲云云,黯对曰:“陛下内多欲而外施仁义,奈何欲效唐虞之治乎!”上默然,怒,变色而罢朝。公卿皆为黯惧。上退,谓左右曰:“甚矣,汲黯之憨也!”群臣或数黯黯曰天子置公卿辅弼之臣宁令从谀承意陷主于不义乎且已在其位纵爱身奈辱朝廷何大将军青侍中,上踞厕而视之。丞相弘燕见,上或时不冠。至如黯见,上不冠不见也。黯坐小法,会赦,免官。于是黯隐于田园。居数年,会更五铢钱,民多盗铸钱,楚地尤甚。上以为淮阳,楚地之郊,乃召拜黯为淮阳太守。黯为上曰:“臣常有狗马病,力不能任郡事,臣愿为中郎,出入禁闼,补过拾遗,臣之愿也。”上曰:“君薄淮阳邪?顾淮阳吏民不相得,吾徒得君之重,卧而治之。”黯居郡如故治,淮阳政清。

(节选自《史记·汲郑列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群臣或数黯/黯曰/天子置公卿辅弼之/臣宁令从谀承意/陷主于不义乎/且已在其位/纵爱身/奈辱朝廷何
B.群臣或数黯/黯曰/天子置公卿辅弼之臣/宁令从谀承/意陷主于不义乎/且已在其位/纵爱身/奈辱朝廷何/
C.群臣或数黯/黯曰/天子置公卿辅弼之臣/宁令从谀承意/陷主于不义乎/且已在其位/纵爱/身奈辱朝廷何/
D.群臣或数黯/黯曰/天子置公卿辅强之臣/宁令从谀承意/陷主于不义乎/且已在其位/纵爱身/奈辱朝廷何/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孝景皇帝是西汉刘启的谥号,谥号是对死去的人按其生平事迹进行评定后,给予或褒或贬或同情的称号,始于西周。
B.二千石是汉代对郡守的统称,汉郡守俸禄为二千石,故称之;千石以上有万石,中二千石等级别。
C.唐虞是唐尧与虞舜的并称;亦指尧与舜的时代,古人以为太平盛世,《论语·泰伯》有“唐虞之际,于斯为盛”。
D.燕见是和朝见相对而言,指帝王退朝之后赐宴招待臣下,“燕”通“宴”;也可泛指公馀会见。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汲黯处理事情,能识轻重缓急。皇上让他去察看河内失火,他认为这不是要朝廷管的大事,而河南发生水旱大灾,他却高度重视并紧急处理。
B.汲黯在地方做官,治理有方。他学习黄老学说,又因为多病,所以主张清净无为,他选贤任能,只关注大事,不苛求细枝末节,做太守颇有政绩。
C.汲黯注重气节,不趋附权贵。太后的弟弟武安侯为丞相,很多高官求见时行拜礼,而丞相却不还礼。只有汲黯见他时从不行拜礼,只是拱拱手而已。
D.汲黯敢于直谏,不计个人得失。他因多次直谏而不能久留朝中。他对皇帝的批评毫不留情,皇帝恼怒他太鲁直,大臣们也责备他,他却不改初衷。
【小题4】把文中画構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臣谨以便宜,持节发河南仓粟以振贫民。臣请归节,伏矫制之罪。
(2)君薄淮阳邪?顾淮阳吏民不相得,吾徒得君之重,卧而治之。
2020·河南南阳·一模
知识点:司马迁(前145-前90)分析信息,归纳要点概括、分析人物形象史传文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赵惠文王卒,子孝成王立。七年,秦与赵兵相距长平,时赵奢已死,而蔺相如病笃,赵使廉颇将攻秦。秦数败赵军,赵军固不战。秦数挑战,廉颇不肯。赵王信秦之间。秦之间言曰:秦之所恶,独畏马服君赵奢之子赵括为将耳。赵王以括为将,代廉颇。蔺相如曰:王以名使括,若胶柱而鼓瑟耳。括徒能读其父书传,不知合变也。赵王不听,遂将之。

赵括既代廉颇,更约束,易置军吏。秦将白起闻之,纵奇兵,佯败走,而绝其粮道,分断其军为二,士卒离心。四十余日,军饿,赵括出锐卒自搏战,秦军射杀赵括。括军败,数十万之众遂降秦,秦悉坑之。赵前后所亡凡四十五万。明年,秦兵遂围邯郸,岁余,几不得脱。赖楚、魏诸侯来救,得解邯郸之围。自邯郸围解五年,而燕用栗腹之谋,曰:赵壮者尽长平,其孤未壮。举兵击赵。赵使廉颇将,击,大破燕军于鄗,杀栗腹,遂围燕。燕割五城请和,乃听之。赵以尉文封廉颇为信平君,为相国。

廉颇之免长平归也,失势之时,故客尽去。及复用为将,客又复至。廉颇曰:客退矣!客曰:吁!君何见之晚也?夫天下市道交,君有势,我则从君,君无势则去,此固其理也,有何怨乎?居六年,赵使廉颇伐魏之繁阳,拔之。

赵孝成王卒,子悼襄王立,使乐乘代廉颇。廉颇怒,攻乐乘,乐乘走。廉颇遂奔魏之大梁。廉颇居梁久之,魏不能信用。赵以数困于秦兵,赵王思复得廉颇,廉颇亦思复用于赵。赵王使使者视廉颇尚可用否。廉颇之仇郭开多与使者金,令毁之。赵使者既见廉颇,廉颇为之一饭斗米,肉十斤,被甲上马,以示尚可用。赵使还报王曰:廉将军虽老,尚善饭,然与臣坐,顷之,三遗矢矣。赵王以为老,遂不召。

楚闻廉颇在魏,使人迎之。廉颇一为楚将,无功,曰:我思用赵人。廉颇卒死于寿春。

(节选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赵军壁不战 固:坚守
B.更约束   悉:全,都
C.为相国   假:代理
D.使人迎之   阴:阴谋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赵王以括为将/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B.得解邯郸之围/设九宾于廷,臣敢上璧
C.赵壮者尽长平/其身也,则耻师焉
D.夫天下市道交/勇气闻于诸侯
【小题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时赵奢已死,而蔺相如病笃,赵使廉颇将攻秦。
(2)君有势,我则从君,君无势则去,此固其理也。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樗里子者,名疾,滑稽多智,秦人号曰“智囊”。秦惠王八年,樗里子右更,使将而伐曲沃,尽出其人,取其城,地入秦。秦惠王二十五年,使樗里子为将伐赵,虏赵将军庄豹,拔蔺。明年,助魏幸攻楚,败楚将屈匄,取汉中地。秦封樗里子,号为严君。秦惠王卒,太子武王立,逐张仅、魏章,而以樗里子为右丞相。秦使樗里子以车百乘入周。周以卒迎之,愈甚敬。楚王怒,让周,以其重秦客。游腾为周说楚王曰:“知伯之伐仇犹,遗之广车,固随之以兵,仇犹遂亡,何则?无备故也。齐桓公伐蔡,号曰诛楚,其实裘蔡。今秦,虎狼之国,使樗里子以车百乘入周,周以仇犹、蔡观焉,故使长戟居前,强弩在后,名曰卫疾,而实囚之,且夫周岂能无忧其社稷哉?恐一旦亡国以忧大王。”楚王乃悦,昭王元年,樗里子将伐蒲,蒲守恐,请胡衍,胡衍为蒲谓樗里子曰:“公之攻蒲为秦乎为魏乎为魏则善矣为秦则不为赖矣夫卫之所以为卫者以蒲也今伐蒲入于魏卫必折而从之魏亡西河之外而无以取者,兵弱也,今并卫于魏,魏必强,魏强之日,西河之外必危矣,且秦王将观公之事,害秦而利魏,王必罪公,”樗将里子曰:“奈何?”胡衍曰:“公释蒲勿攻,臣试为公入言之,以德卫君。”樗里子曰:“善。”胡衍入蒲,谓其守曰:“樗里子知蒲之病矣,其言曰必拔蒲,衍能令释蒲勿攻。”蒲守恐,因再拜曰:“愿以请,”因效金三百斤,曰:“秦兵苟退,请必言子于卫君,使子为南面。”故胡衍受金于蒲以自贵于卫。于是遂解蒲而去。昭王七年,樗里子卒,葬于渭南章台之东。

(选自《史记·樗里子甘茂列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公之攻/蒲为秦乎/为魏乎/为魏则善矣/为秦则不为赖矣/夫卫之所以为卫者/以蒲也/今伐蒲入于魏/卫必折而从之/
B.公之攻蒲/为秦乎/为魏乎/为魏则善矣/为秦则不为赖矣/夫卫之所以为卫者/以蒲也/今伐蒲入/于魏卫必折而从之/
C.公之攻蒲/为秦乎/为魏乎/为魏则善矣/为秦则不为赖矣/夫卫之所以为卫者/以蒲也/今伐蒲入于魏/卫必折而从之/
D.公之攻/蒲为秦乎/为魏乎/为魏则善矣/为秦则不为赖矣/夫卫之所以为卫者/以蒲也/今伐蒲入/于魏卫必折而从之/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爵,君主国家对贵族封号。“爵樗里子右更”即樗里子被封为右更爵位。
B.丞相,我国古代的官职,为百官之长,有的朝代分为左丞相和右丞相。
C.西河:古地名,本指古卫地西境的黄河沿岸地区,后泛指黄河以西地区。
D.南面:古代以坐南朝北为尊者,卑者拜见长者时面朝南,此处指长者。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樗里子足智多谋,为秦立下战功。他伐取曲沃并入秦国;攻打赵国,俘虏赵将,取得蔺邑;攻打楚国,战败楚将屈匄,夺取汉中地区。
B.樗里子善于治兵,军威震慑邻国。秦王派他率领数百辆车进抵周朝都城,周王见他的军队到来,立即派出士兵列队迎接,态度十分恭敬。
C.樗里子没有城府,容易为人左右。他率兵攻打蒲城,蒲城长官仅用了胡衍的三寸不烂之舌,便使他放弃了进攻蒲城打算,撤离了军队。
D.樗里子供职秦国,受到秦王重用,秦惠王时,他被任命为将军,并受到赐封,封号为“严君”;秦武王即位以后,他被授以左丞相之职。
【小题4】把文中面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且夫周岂能无忧其社稷哉?恐一旦亡国以忧大王。
(2)且秦王将观公之事,害秦而利魏,王必罪公。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汉五年,已并天下,诸侯共尊汉王为皇帝于定陶,叔孙通就其仪号。高帝悉去秦苛仪法,为简易。群臣饮酒争功,醉或妄呼,拔剑击柱,高帝患之。叔孙通知上益厌之也,说上曰:“夫儒者难与进取,可与守成。臣愿征鲁诸生,与臣弟子共起朝仪。”高帝曰:“得无难乎?”叔孙通曰:“五帝异乐,三王不同礼。礼者,因时世人情为之节文者也。故夏、殷、周之礼所因损益可知者,谓不相复也。臣愿颇采古礼与秦仪杂就之。”上曰:“可试为之,令易知,度吾所能行为之。”

于是叔孙通使征鲁诸生三十余人。鲁有两生不肯行,曰:“公所事者且十主,皆面谀以得亲贵。今天下初定,死者未葬,伤者未起,又欲起礼乐。礼乐所由起,积德百年而后可兴也。吾不忍为公所为。公所为不合古,吾不行。公往矣,无污我!”叔孙通笑曰:“若真鄙儒也,不知时变。”遂与所征三十人西,及上左右为学者与其弟子百余人为绵蕞野外。习之月余,叔孙通曰:“上可试观。”上既观,使行礼,曰:“吾能为此。”乃令群臣习肄,会十月。

汉七年,长乐宫成,诸侯群臣皆朝十月。于是皇帝辇出房,百官执职传警,引诸侯王以下至吏六百石以次奉贺。自诸侯王以下莫不振恐肃敬。至礼毕,复置法酒。诸侍坐殿上皆伏抑首,以尊卑次起上寿。觞九行,谒者言“罢酒”。御史执法举不如仪者辄引去。竟朝置酒,无敢讙譁失礼者。于是高帝曰吾乃今日知为皇帝之贵也乃拜叔孙通为太常赐金五百斤

太史公曰:叔孙通希世度务,制礼进退,与时变化,卒为汉家儒宗。“大直若诎,道固委蛇”,盖谓是乎?

(节选自《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第三十九》,有删节)

材料二:

臣光曰:礼之为物大矣!用之于身,则动静有法而百行备焉;用之于家,则内外有别而九族睦焉;用之于乡,则长幼有伦而俗化美焉;用之于国,则君臣有叙而政治成焉;用之于天下,则诸侯顺服而纪纲正焉;岂直几席之上、户庭之间得之而不乱哉!夫以高祖之明达,闻陆贾之言而称善,睹叔孙通之仪而叹息;然所以不能比肩于三代之王者,病于不学而已。当是之时,得大儒而佐之,与之以礼为天下,其功烈岂若是而止哉!惜夫,叔孙生之为器小也!徒窃礼之糠秕,以依世、谐俗、取宠而已,遂使先王之礼沦没而不振,以迄于今,岂不痛甚矣哉!是以扬子讥之曰:“昔者鲁有大臣,史失其名,曰:‘何如其大也!’曰:‘叔孙通欲制君臣之仪,召先生于鲁,所不能致者二人。’曰:‘若是,则仲尼之开迹诸侯也非邪?”曰:‘仲尼开迹,将以自用也。如委己而从人,虽有规矩、准绳,焉得而用之!’”善乎扬子之言也!夫大儒者,恶肯毁其规矩、准绳以趋一时之功哉!

(选自《资治通鉴·汉纪三》,有删节)

【小题1】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于是A高帝曰B吾乃今日知C为皇帝D之贵也E乃拜叔孙通F为G太常H赐金五百斤
【小题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习肄,意思是学习。与《孔雀东南飞》“昼夜勤作息”的“作息”构词方式相同。
B.上寿,意思是三寿中之上者,谓最高的年寿。文中是向人敬酒,祝颂长寿的意思。
C.汉家,文中是汉朝、汉民族的别称。与《燕歌行》“汉家烟尘在东北”的“汉家”意思不同。
D.比肩,文中是居同等地位的意思。与词语“比肩接踵”的“比肩”意思不同。
【小题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刘邦在定陶被奉为皇帝后,全部去除了秦朝太过烦琐的礼法,大臣们没了约束,经常喝酒争功,大喊大叫,甚至拔剑击柱,混乱不堪。
B.叔孙通善于察言观色,知道刘邦对部下的所作所为越来越不满,趁机进谏,希望制定朝廷的礼仪,得到了皇帝和鲁地儒生们的一致赞同。
C.汉高祖讨厌繁文缛节,希望汉朝的礼仪制度和前代不一样,所以叔孙通打算兼采古代的和秦朝的礼仪来制定汉朝礼仪,力求易知易行。
D.汉七年十月朝会,参加的人数众多,礼仪按照叔孙通制定的进行,有条不紊,井然有序,从开始到结束,没人敢喧哗吵闹和违背礼仪。
【小题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大直若诎,道固委蛇”,盖谓是乎?
(2)当是之时,得大儒而佐之,与之以礼为天下,其功烈岂若是而止哉!
【小题5】司马迁赞誉叔孙通是 “汉家儒宗”,材料二中司马光与司马迁的看法是否一致?司马光又是如何看待叔孙通的?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