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现代文阅读-现代诗歌 较难0.4 引用4 组卷243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我是—条小河

冯至

我是一条小河,我无心从你的身边流过,

你无心把你彩霞般的影儿投入了河水的柔波。

我流过一座森林,

柔波便荡荡地把那些碧绿的叶影儿

裁剪成你的衣裳。

我流过一座花丛,

柔波便粼粼地把那些彩色的花影儿

编织成你的花冠。

最后我终于流入无情的大海,

海上的风又厉,浪又狂,吹折了花冠,击碎了衣裳!

我也随着海潮漂漾,漂漾到无边的地方;

你那彩霞般的影儿,也和幻散了的彩霞一样!

【小题1】下列对本诗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是一条小河,我无心从你的身边流过”,诗句隐喻“一见钟情”,这位姑娘使诗人钟情。
B.”海上的风又厉,浪又狂”,此诗句寄寓了对社会丑恶现实与人们险恶心机的批判。
C.“小河”流过“森林”,淌过”花丛”,最终归于大海,大海暗喻风平浪静的理想社会现实。
D.借自然景物“大海”的厉风狂浪,暗示社会的险恶,从而造成“我”与恋人情爱的悲剧。
【小题2】下列对本诗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借小河流动和映入河水岸边自然景物的变化,象征时间空间变易,从而反衬”我”感情不变。
B.岸景幻化为恋人的“衣裳”和“花冠”与最后被“吹折”击碎”幻散”等词的运用产生了浓烈意境和诗情,体现了诗人用心。
C.本诗以自由体的形式写爱情诗,诗行、诗节和诗韵的安排都服从于抒情的需要,既自由舒展又有形式约束。
D.本诗语言特点为注意遣词用字,如“荡荡”粼粼”等叠字,形成轻柔的旋律;爱用对比,显得韵味悠长。
【小题3】简述诗作的抒情线索。
【小题4】简析诗作比拟手法的抒情作用。
2020·山东聊城·一模
知识点:冯至把握意象体会情感分析技巧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昭关

冯至

伍子胥在郑国和陈国绕了一个圈子,什么也没有得到,又回到楚国的东北角,他必须穿过这里走到新兴的吴国去。

他知道应该怎样隐蔽自己:他白昼多半隐伏在草莽里,黄昏后,才寻索着星辰指给他的方向前进。秋夜,有时沉静得像一湖清水,有时动荡得像一片大海。①身体疲乏,精神却是宁静的,宁静得有如地下的流水。他自己也觉得成了一个冬眠的生物,忘却了时间。他有时甚至起了奇想,我的生命就这样在黑夜里走下去吗?可是那有时静若平湖,有时动若大海的夜渐渐起了变化,里边出现了岛屿,他不能这样一直无碍地走下去了,他的夜行将要告一个结束。

昭关在他的面前了。楚国在这里屯集了一些兵,日夜警醒着怕有间谍出没:一个没有节传的亡人,怎么能够从这里通过呢?

一天,他在晓色朦胧中走到昭关山下的一座树林里,雾气散开后,从树疏处望见一座雄壮的山峰,同时是一片号角的声音,刹那间他觉得这树林好像一张错综的网,他一条鱼似地投在里边,很难找得出一条生路。他在这里盘桓着,网的包围仿佛越来越紧,他想象树林的外边,山的那边,当是一个新鲜的自由的世界。蚕在脱皮时的那种苦况,现在的子胥深深地体味到了。子胥觉得新皮在生长,在成熟,只是旧皮什么时候才能完全脱却呢?

子胥逡巡在这里,前面是高高耸起的昭关山,林中看不清日影的移动,②除却从山谷里流出来的溪水外,整个的宇宙都好像随着他凝滞了。怎样沿着这蜿蜒的溪水走入山谷,穿过那被人把得死死的关口,是他一整天的心里积着的问题,但是怎么也得不到一个适当的回答。

夜又来了,远远有豺狼号叫的声音,树上的鸟儿们都静息了,只剩下鸱枭间或发出两三声啼叫。③使人的心境感到几分温柔的也只有那中间不曾停顿一刻的和谐的溪水。他听着这溪声,稔熟,亲切,仿佛引他回到和平的往日,没有被污辱的故乡。

他远望夜里的山坡,不能前进,他只有想,想起他的少年时代,那时是非还没有颠倒,黑白也没有混淆,他和任何人没有两样,学礼,习乐,练习射御,人人都是一行行并列的树木,同样负担着冬日的风雪与春夏的阳光,他丝毫不曾预感到他今日的特殊的运命。事事都平常而新鲜,正如这日夜不断的溪水——谁在这溪水声中不感到一种永恒的美呢?但这个永恒渐渐起了变化:人们觉得不会改变的事物,三五年间竟不知不觉地改换成当初怎么也想象不到的样子。他觉得,独自在这荒诞的境界里,一切都远了,只有这不间断的溪声还依稀地引他回到和平的往日。他不要往下想了,他感到无法支持的寂寞,只希望把旧日的一切脱去,以一个再生的身体走出昭关。

他坐在草地上,仰望闪烁不定的星光。这时不远的山坡上忽然有一堆火熊熊地燃烧起来,火光渐渐从黑暗中照耀出几个诚挚的兵士的面庞,他们随着火势的高下齐声唱起凄凉的歌曲。那一堆火旁是几个兵士在追悼他们死在异乡的伙伴。按照故乡的仪式,其中有一个人充作巫师,呜呜咽咽地唱着招魂的歌曲。声音那样沉重,那样凄凉,传到子胥的耳里,他不知道他所居处的地方还是人间呢,还是已经变成鬼域。随后歌声转为悲壮,那巫师在火光中作出手势向四方呼唤,只有向着东方的时候,子胥字字听得清楚:

魂兮归来!

东方不可以托些!

长人千仞,

惟魂是索些!

子胥正要往东方去,听着这样的词句,觉得万事都像是僵固了一般,自己蜷伏在草丛中,多么大的远方的心也飞腾不起来了。他把他的身体交给这非人间的境界,再也不想明天,再也无心想昭关外一切的景象。——那团火渐渐微弱下去,招魂的巫师以最低而最清晰的声音唱出末尾的两句,整个的夜也随着喘了一口气:

魂兮归来!

反故居些!

子胥的意识沉入朦胧的状态,他的梦魂好像也伴着死者的魂向着远远的故居飘去,溪水的声音成为他惟一的引导。子胥的心境与死者已经化合为一,到了最阴沉最阴沉的深处。

第二天的阳光有如一条长绠把他从深处汲起。他一睁眼睛,对面站着几个朴实的兵士。他们对他说,要在山上建筑兵营,到关外去采伐木材,人力不足,不能不征用民夫,要他赶快随着他们到山腰的一个广坪上去集合。这时这条因为脱皮困难几乎要丧掉性命的蚕觉得旧皮忽然脱开了,—-而脱得又这样迅速!

子胥混在那些褴褛不堪的民夫的队伍中间,缓缓地,沉沉地,走出昭关。他感到从未有过的清爽:他想,有一天他自己会化身为那千仞的长人,要索取他的仇敌的灵魂。

子胥在关外的树林里伐木时,④在一池死水中看见违离了许久的自己的面貌,长途的劳苦,一夜哀凉的招魂曲,在他的鬓角上染了浓厚的秋霜。头发在十多天内竟白了这么许多。

(选自《伍子胥—-从城父到吴市》,有删改)


文本二:

我们常常看见有人拾起一个有分量的东西,无所谓地向远方一抛,那东西从抛出到落下,在空中便画出一个美丽的弧。在这中间有无数的刹那,每一刹那都有停留,每一刹那都有陨落……一段美的生活,不管为了爱或是为了恨,不管为了生或是为了死,都无异于这样的一个抛掷:在停留中有坚持,在陨落中有克服。

(选自冯至《伍子胥—--从城父到吴市》后记)

【小题1】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以伍子胥过昭关而一夜白头的传奇故事为素材,加以作者的想象和虚构,这与鲁迅的《故事新编》有相似之处。
B.夜行中“出现了岛屿”,这一描写符合吴楚之地多湖泊水流的特点,说明伍子胥逃亡的地形由平坦易行变为坎坷难行。
C.楚国战士追悼战友时的歌唱,突出了楚地好鬼信巫的风俗,侧面表现了伍子胥的内心,是其思想情感变化的重要因素。
D.听了招魂曲后,伍子胥的心境与死者“化合为一”,这一描写表现了伍子胥的失落、痛苦,他对自己的人生感到绝望。
【小题2】文本一中多次写到“水”,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①处以流水比喻伍子胥夜行时的心境,疲乏与宁静之间的对照,说明伍子胥自我生命状态的自由和放空,甚至不去想复仇之事。
B.第②处以溪水的流动与宇宙的凝滞构成对比,宇宙的凝滞运用夸张手法,是伍子胥昭关遇阻时沉重心情的投射,溪水则代表未知的可能。
C.第③处和谐的溪水具有象征意味,它温柔、亲切、熟稔、永恒,引发了伍子胥对往日和故乡的回想,进一步坚定了他复仇的意志。
D.第④处一池死水与第①处流水相呼应,这一变化暗示了伍子胥内心思想和情感的转变,对复仇的坚定,意味着对自我人生的放弃。
【小题3】对伍子胥而言,蚕的“脱皮”意味着什么?请简要分析。
【小题4】钱理群认为冯至的《伍子胥》“把一个古代的逃亡故事与一种真实的人生体验合而为一了”,也就是说作者借伍子胥逃亡的故事,写出了人们普遍拥有的人生体验。请结合以上两则文本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仲尼之将丧

冯至

仲尼自从春天去了以后,意味阑珊,情绪萧索。前年他想着,世态一年不如一年,《春秋》写到这也够了,愿上天再容我几年,把《易经》整理好,把我的哲学思想都借着这部古书表现出来,留给我的弟子们。哪知到了现在,《易经》一点儿没有着手。那张伴着他流浪的古琴如今挂在壁上,着了灰尘,结了蛛网。黄昏时分,他倚窗望日,房子里会发出一种苍茫的音调。他回转头来,目光懒懒地落在那张琴上。他这般伤感地自语,不知说了多少次了:

——当年从我困于陈蔡的故人们,死的死了,远行的远行,只剩下这张琴,寂寞无语。

二十年前,正是他要把自己的理想实现在这乱世上最热衷的时期。独登泰山,澄滓太清,不觉胸怀高朗:

——啊,当初登上东山,觉得鲁小,现在立在泰山顶,天下并不大呀!

现在泰山依旧,可旧日的气概一点也没有了,耳边只是缠绕着一个樵夫的哭声。心里忽地一片苍凉,宇宙似乎冰化了一般。一个久已消逝了的泰山樵夫的影子,有如白衣的神显现在黑漆的夜色中:

——樵夫啊,你是世间的至圣!当我们在泰山的幽径里相遇时,你哭得是恁般地苦闷。我这愚蠢的人啊,我那时不但不能领会,还要问你为什么哭。樵夫啊,你说,你自伤,所以这般哀泣……茫茫天空,恢恢地轮……万物的无着无落,是这样锐敏地感动了你……你深入了人生的真髓、宇宙的奥秘;我直到今日,才能了解你!

他的头脑眩昏,泰山似乎也旋动起来。——泰山其颓乎!梁木其坏乎!

杖,被掷在一边,他频然坐在阶上。一个衣冠齐楚的人渐渐可辨,是子贡。他两目射出消逝了的旧日光芒,迎上去,紧紧握住子贡的手。

——赐呀,你来得怎么这么晚呢?

子贡见他的神色、言语,与往日不同,木鸡般愕然地立着,一个字都不知怎样说才好。——先生……——寂寞呀……赐,你日日锱铢为利,好久不到我这里来了……

子贡本是因货殖之事,顺路看看先生,并且想问一问他近来对于政治上的意见。哪知出乎意料,先生说出这样悲痛的话,是他从来没有听过的。

——我昨夜做了一梦。咳,这样的梦也不止一次了。你说,泰山有崩堕的一天吗?——先生,梦是无凭的;泰山是不会崩颓,如同哲人永不陨亡一样……仲尼皱纹消瘦的颊上,缀了两颗绿豆大的泪珠了。

子贡慢慢地扶着先生又坐在台阶上,这时候太阳转到南方,一只雄鸡高踞在树巅,叫起来了。——赐呀,这是什么在叫?

仲尼低着头,一切都在白昼的梦里迷迷蒙蒙的。

——先生,是一只雄鸡。

——假如仲由还在,恐怕又要把它射下来,把羽毛插在他的冠上;拿血肉来供我的馐馔。可怜他傍着我车尘劳碌于卫楚陈蔡的路上,一日不曾离开;同我一块儿受着隐士们的嘲笑、路人们的冷遇。我又何益于他呢?他终于很惨怛地死了!

我抱着我的理想,流离颠沛,一十四年,种种魔鬼的力恐吓着我,讽刺着我,压迫着我。卫呀,楚呀,陈呀……没有一个地方能用我一天。终于我不能不怀着惆怅回到故乡。故乡真是荒凉呵,乡音入在耳里泪便落在襟前。没有一个人不说我是陌生人,没有一个人对我不怀着一些异殊的意味。儿时的门巷变成一片瓦砾,父母的坟茔已被人踏平,我哪里还有读易奏瑟的心情呢?我悔不该回到故乡,故乡于我,失尽了它的意味了。

——赐呀,我还有几天的生命呢?天也无边,地也无涯,我种种的理想,已化作一片残骸,由残骸化成了灰烬!后世呀,不可知的后世呀……

——后世,一定有认识先生的人……子贡寻不出另外可以安慰先生的话。这淡如白水的慰语,丝毫没引起仲尼的注意。

——我为什么回到故乡呢?为什么不死在匡人、陈蔡人的手里呢?那时候的死,是怎样地光荣!怎样地可以自傲!那时候,有颜回、仲由在我身边,百十个弟子在我面前,在弦诵声中死去,韵调是怎样地悠扬,怎样地美丽呀!现在,不肯先我死的颜回也死了,勇健的仲由也死了,百十个弟子都各自走上自己的路了。死也要有死的时候。

仲尼一气说尽了多少天积蓄着的抑郁,两目像着了疯狂,两手按胸,不住地咳喘,淤塞着,再也说不下去了。子贡想用旁的话把先生的话路岔开。

——先生,该是午餐的时候了吧?

——先生的精神太疲劳了!

——先生到房子里休息休息。

——我到莱圃里去剪一些菜,为先生煮汤吧!

子贡一步三顾,不知将来究竟要发生什么变故,走到房后的菜园里去了。仲尼依然坐在门前,他怕走进房内,同怕阴森的坟墓一样。远远近近,静悄得使人听着了万籁的极细微的呼吸……

正是傍午的时分。泰山的余脉,又蒙上一层薄薄的云霭了!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修完《春秋》后,孔子本打算整理《易经》,将他的哲学思想传诸后学,却因回乡后耳闻目睹之种种而迟迟未曾着手。
B.二十年前,孔子意气风发,踌躇满志,带领颜回、仲由等一众弟子奔走于卫楚陈蔡之间,试图于乱世实现自己的理想。
C.孔子返乡时,颜回、仲由都已不在人世,活着的人也多在远方,各自忙各自的事,只有子贡常来探望,侍奉其饮食起居。
D.孔子多次梦到泰山崩堕,所以一看到子贡便急切地询问他的看法,当得到了“不会崩颓”的答案后,激动地落下眼泪。
【小题2】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开篇以“意味阑珊”“情绪萧索”点明了孔子的精神状态,奠定了全文的基调,呼应文题。
B.语言含蕴丰富,“日日锱铢为利”既点明子贡善于经商,又表明孔子因弟子能人尽其才而欣慰。
C.“泰山”是孔子生命的隐喻,“登泰山”喻其壮,“梦泰山”喻其颓,“云霭蒙余脉”喻其将丧。
D.冯至突破性使用破折号,以破折号引出人物语言,使文面简洁明晰,体现了作者独特的风格。
【小题3】冯至笔下的孔子是孤独寂寞的,请结合文本内容分析其孤独寂寞的缘由。
【小题4】王寰鹏说:“历史是中国现代作家倾心审视与观照的一片邈远、深沉的疆域。”请结合现代文阅读I材料二,谈谈本文是如何体现“以文见史”传统的。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我是一条小河

   

我是一条小河,

我无心由你的身边绕过——

你无心把你彩霞般的影儿

投入了我软软的柔波。

我流过一座森林,

柔波便荡荡地

把那些碧翠的叶影儿

裁剪成你的裙裳。

我流过一座花丛,

柔波便粼粼地

把那些凄艳的花影儿

编织成你的花冠。

无奈呀,我终于流入了,

流入那无情的大海——

海上的风又厉,浪又狂,

吹折了花冠,击碎了裙裳!

我也随了海潮漂漾,

漂漾到无边的地方——

你那彩霞般的影儿

也和幻散了的彩霞一样!

【小题1】下列对本诗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中将多情的男子比作柔波微漾的“小河”,它偶遇彩霞般明艳的姑娘,于是情意突萌,拥着这迷人的“影儿”缓缓向前流淌。
B.“小河”流过“森林”,淌过“花丛”,最终归于大海,“大海”暗喻风平浪静的理想社会。
C.表达青年男女从无心邂逅到萌生情意的微妙过程,两者胶合,感情真挚,偏又出于无心,愈是无心,愈见真挚。
D.借自然景物“大海”的厉风狂浪,暗示社会的险恶,从而造成“我”与恋人情爱的悲剧。
【小题2】下列对本诗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诗采用以人拟物的手法,借着“小河”与“影儿”之间的自然联系,写出青年男女间两颗心的相印与相随。
B.诗歌间用对偶与复沓,表达自然优雅,调子舒缓柔曼而又热烈明丽,音律极活泼,别具一种浓烈的韵味。
C.本诗以自由体的形式写爱情诗,诗行,诗节和诗韵的安排都服从于抒情的需要,既自由舒展,又有形式约束。
D.本诗的语言特点是注意遣词用字,如“荡荡”“粼粼”等叠字,形成轻柔的旋律。运用对比,显得韵味悠长。
【小题3】请概括本诗的抒情线索。
【小题4】简要赏析本诗的比拟手法在抒情上所起的作用。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