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文言文阅读 较难0.4 引用1 组卷80
阅读下面三个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文段一】

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①      ,②      。归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千古凭高对此,谩嗟荣辱。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③      ,时时犹唱,④        

(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

【文段二】

年月日,具位臣某昧死再拜,上疏尊号皇帝陛下:

臣窃观自古人主,享国日久,无至诚恻怛忧天下之心,虽无暴政虐刑加于百姓,而天下未尝不乱。自秦已下,享国日久者,有晋之武帝、梁之武帝、唐之明皇。此三帝者,皆聪明智略有功之主也。享国日久,内外无患,因循苟且,无至诚恻怛忧天下之心,趋过目前,而不为久远之计,自以祸灾可以无及其身,往往身遇祸灾,而悔无所及。虽或仅得身免,而宗庙固已毁辱,而妻子固以困穷,天下之民,固以膏血涂草野,而生者不能自脱于困饿劫束之患矣。夫为人子孙,使其宗庙毁辱;为人父母,使其比屋死亡,此岂仁孝之主所宜忍者乎?然而晋、梁、唐之三帝,以晏然致此者,自以为其祸灾可以不至于此,而不自知忽然已至也。

盖夫天下至大器也,非大明法度,不足以维持;非众建贤才,不足以保守。苟无至诚恻怛忧天下之心,则不能询考贤才,讲求法度。贤才不用,法度不修,偷假岁月,则幸或可以无他;旷日持久,则未尝不终于大乱。

伏惟皇帝陛下,有恭俭之德,有聪明睿智之才,有仁民爱物之意,然享国日久矣,此诚当恻怛忧天下,而以晋、梁、唐三帝为戒之时。以臣所见,方今朝廷之位,未可谓能得贤才;政事所施,未可谓能合法度。官乱于上,民贫于下,风俗日以薄,才力日以困穷,而陛下高居深拱,未尝有询考讲求之意。此臣所以窃为陛下计而不能无慨然者也。

夫因循苟且,逸豫而无为,可以侥幸一时,而不可以旷日持久。晋、梁、唐三帝者,不知虑此,故灾稔祸变,生于一时,则虽欲复询考讲求以自救,而已无所及矣!以古准今,则天下安危治乱,尚可以有为。有为之时,莫急于今日。过今日,则臣恐亦有无所及之悔矣。然则以至诚询考而众建贤才,以至诚讲求而大明法度,陛下今日其可以不汲汲乎?《书》曰:“若药不暝眩,厥疾弗瘳。”臣愿陛下以终身之狼疾为忧,而不以一日之暝眩为苦。

臣既蒙陛下采擢,使备从官,朝廷治乱安危,臣实预其荣辱,此臣所以不敢避进越之罪,而忘尽规之义。伏惟陛下深思臣言,以自警戒,则天下幸甚!

(王安石《上时政疏》)

【文段三】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理,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岂取之易而守之难乎?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胡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奔车朽索,其可忽乎!

君人者,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想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总此十思,弘兹九德,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争驰,在君无事,可以尽豫游之乐,可以养松、乔之寿,鸣琴垂拱,不言而化。何必劳神苦思,代下司职,役聪明之耳目,亏无为之大道哉!

(魏征《谏太宗十思疏》)

【小题1】请将【文段一】中缺失部分的内容补充完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结合《桂枝香•金陵怀古》,概述王安石写《上时政疏》时的社会情况,并分析两篇“疏”文分别针对什么问题而向皇帝提出建议。
【小题3】三个文段都体现了作者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请结合文本,分析此三文是如何围绕所忧之事展开议论的。
【小题4】请用“∕”为下面这段文字断句,并将其翻译成现代汉语,结合两篇“疏”谈谈如何“守成”。

上问侍臣创业与守成孰难房玄龄曰草昧之初与群雄并起角力而后臣之创业难矣魏征曰自古帝王莫不得之于艰难失之于安逸守成难矣上曰玄龄与吾共取天下出百死得一生故知创业之难征与吾共安天下常恐骄奢生于富贵祸乱生于所忽故知守成之难然创业之难既已往矣守成之难方当与诸公慎之

(选自《资治通鉴·唐纪》)

19-20高一下·海南三亚·单元测试
知识点:王安石(1021-1086)概括中心意思把握文章的结构和思路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上时政疏

王安石

年月日,具位臣某昧死再拜,上疏尊号皇帝陛下:

臣窃观自古人主,享国日久,无至诚恻怛忧天下之心,虽无暴政虐刑加于百姓,而天下未尝不乱。自秦已下,享国日久者,有晋之武帝、梁之武帝、唐之明皇。此三帝者,皆聪明智略有功之主也。享国日久,内外无患,因循苟且,无至诚恻怛忧天下之心,趋过目前,而不为久远之计,自以祸灾可以无及其身,往往身遇祸灾而悔无所及。虽或仅得身免,而宗庙固已毁辱,而妻子固已穷困,天下之民固已膏血涂草野,而生者不能自脱于困饿劫束之患矣。夫为人子孙,使其宗庙毁辱;为人父母,使其比屋死亡,此岂仁孝之主所宜忍者乎?然而晋、梁、唐之三帝,以晏然致此者,自以为其祸灾可以不至于此,而不自知忽然已至也。

盖夫天下至大器也,非大明法度,不足以维持;非众建贤才,不足以保守。苟无至诚恻怛忧天下之心,则不能询考贤才,讲求法度。贤才不用,法度不修,偷假岁月,则幸或可以无他。旷日持久,则未尝不终于大乱。

伏惟皇帝陛下,有恭俭之德,有聪明睿智之才,有仁民爱物之意。然享国日久矣,此诚恻怛忧天下,而以晋、梁、唐三帝为戒之时。以臣所见,方今朝廷之位,未可谓能得贤才;政事所施,未可谓能合法度。官乱于上,民贫于下,风俗日以浇薄,财力日以困穷。而陛下高居深拱,未尝有询考讲求之意。此臣所以窃为陛下计,而不能无慨然者也。        

夫因循苟且,逸豫而无为,可以侥幸一时,而不可以旷日持久。晋、梁、唐三帝者,不知虑此,故灾稔祸变,生于一时,则虽欲复询考讲求以自救,而已无所及矣!以古准今,则天下安危治乱,尚可以有为。有为之时,莫急于今日,过今日,则臣恐亦有无所及之悔矣。然则,以至诚询考而众建贤才,以至诚讲求而大明法度,陛下今日其可以不汲汲乎?《》曰:“若药不瞑眩,厥疾弗瘳。”臣愿陛下以终身之狼疾为忧,而不以一日之瞑眩为苦。

臣既蒙陛下采擢使备从官朝廷治乱安危臣实预其荣辱此臣所以不敢避进越之罪而忘尽规之义。伏惟陛下深思臣言,以自警戒,则天下幸甚!

(选自《王安石集》,崇文书局)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臣既蒙陛下采擢/使备从官/朝廷治乱安危/臣实预其荣辱/此臣所以不敢/避进越之罪而忘尽规之义
B.臣既蒙陛下采擢使/备从官/朝廷治乱安危/臣实预其荣辱/此臣所以不敢避/进越之罪而忘尽规之义
C.臣既蒙陛下采擢/使备从官/朝廷治乱安危/臣实预其荣辱/此臣所以不敢避进越之罪/而忘尽规之义
D.臣既蒙陛下采擢使/备从官/朝廷治乱安危/臣实预其荣/辱此臣所以不敢避/进越之罪而忘尽规之义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宗庙:古代帝王、诸侯祭祀祖宗的庙宇,也可做朝廷和国家政权的代称,如王安石 《上皇帝万言书》中“而今公卿大夫,莫肯为陛下长虑后顾,为宗庙万世计”中的“宗庙”即指后者。
B.伏惟,亦作伏维,表示伏在地上想,下对上陈述时的表敬之辞。李密《陈情表》写道:“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
C.逸豫:这里的“逸豫”是指大臣们胆怯、无所事事,与“逸豫可以亡身”中的意思不同。
D.书:指《尚书》,是中国古代历史文献汇编。儒家六经之一,故又称《书经》。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是一篇议论“时政”的奏章,但作者先从总结历史经验教训入手,紧紧抓住影响时政的关键人物——“人主”的态度展开论述。
B.给君主进言,不乏溢美之词。作者先赞颂“陛下”谦恭节俭、聪明智慧,民风淳朴,但接着指出国家财力不足,因而才急需改革。
C.正文的一、二段先论古,意在为直言进谏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从第三段开始,笔锋一转,由古而今,切入正题,议论时政。
D.文章引用《书》中的句子,形象地说明变法会引起短时间的不适,劝谏皇帝不要因为遇到一些阻碍就停止改革。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贤才不用,法度不修,偷假岁月,则幸或可以无他。
(2)官乱于上,民贫于下,风俗日以浇薄,财力日以困穷。
【小题5】王安石急于向皇帝“上时政疏”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请简要概括。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王安石,介甫,抚州临川人。安石少好读书,其属文动笔如飞,初若不经意,既成,见者皆服其精妙。

安石议论高奇,能以辨博济其说,果于自用,慨然有矫世变俗之志。于是上万言书,以为:“自古治世,未尝以财不足为公患也,患在治财无其道尔。在位之人才既不足,而闾巷草野之间亦少可用之才,社稷之托,封疆之守,陛下其能久以天幸为常,而无一旦之忧乎?愿监苟且因循之弊,明诏大臣,为之以渐,期合于当世之变。臣之所称,流俗之所不讲,而议者以为迂阔而熟烂者也。”后安石当国,其所注措,大抵皆祖此书。

俄直集贤院,以母去,终英宗世,召不起。

熙宁二年二月,拜参知政事。上谓曰:“人皆不能知卿,以为卿但知经术,不晓世务。”安石对曰:“经术正所以经世务,但后世所谓儒者,大抵皆庸人,故世俗皆以为经术不可施于世务尔。”上问:“然则卿所施设以何先?”安石曰:“变风俗,立法度,最方今之所急也。”上以为然。于是设制置三司条例司,命与知枢密院事陈升之同领之。而农田水利、青苗、均输、保甲、免役、市易、保普、方田诸役相继并兴,号为新法,遣提举官四十余辈,颁行天下。

安石性强忮,遇事无可否,自信所见,执意不回。甚者谓“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罢黜中外老成人几尽,多用门下儇慧少年。久之,以旱引去,洎复相,岁余罢,终神宗世不复召,凡八年。

(《宋史·王安石传》,有删改)

(乙)

论曰:朱熹尝论安石“以文章节行高一世,而尤以道德经济为己任。被遇神宗,致位宰相,世方仰其有为,庶几复见二帝三王之盛。而安石乃汲汲以财利兵革为先务引用凶邪排摈忠直躁迫强戾使天下之人嚣然丧其乐生之心。卒之群奸肆虐,流毒四海,至于崇宁、宣和之际,而祸乱极矣。”此天下之公言也。昔神宗欲命相,问韩琦曰:“安石何如?”对曰:“安石为翰林学士则有余,处辅弼之地则不可。”神宗不听,遂相安石。呜呼!此虽宋氏之不幸,亦安石之不幸也。

(明·张溥《宋史论》节选)


【注】①二帝三王:唐尧、虞舜及夏禹、商汤、周文(武)王。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而安石乃汲汲以财利兵革为先/务引用凶邪/排摈忠直/躁迫强戾使/天下之人/器然丧其乐生之心
B.而安石乃汲汲以财利兵革为先务/引用凶邪/排摈忠直/躁迫强戾使/天下之人/嚣然丧其乐生之心
C.而安石乃汲汲以财利兵革为先务/引用凶邪/排摈忠直/躁迫强戾/使天下之人嚣然丧其乐生之心
D.而安石乃汲汲以财利兵革为先务引用凶邪/排摈忠直/躁迫强戾/使天下之人/嚣然丧其乐生之心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代人的称谓一般有称名、称字、称号、称官名、称籍贯等,称名一般用于称呼平辈或尊辈,如《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称司马光“君实”。
B.“忧”指父母的丧事,“母忧”是指母亲去世,也可称为“内艰”,古代官员在位期间,父母去世,官员要回乡为父母守孝。
C.“照宁”,宋神宗的年号。汉武帝起开始有年号,每位皇帝可以有一个或者多个年号,如唐玄宗年号有开元、天宝等。
D.“三司”,古代三种官职的合称。宋代以“盐铁、度支、户部”为三司,专掌国家财赋,都由朝廷重臣掌管。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安石思维敏捷,志向远大。他年少时喜欢读书,写文章下笔如飞,文章写成后精妙无比,让人叹服。他议论高奇,做事果敢无畏,有改变社会风气的远大志向。
B.王安石能说会道,颇有见解。他认为经术学问是用来处理政务世事的,世上俗人都以为经学不能辅佐治世的原因,是后世所谓“大儒”,大都是才能平庸之人。
C.乙文有论述文的特点,也有对史实的叙述。如韩琦曾委婉地指出王安石不可担任宰相,神宗没有听取他的建议。明代张溥认为这是宋王朝的不幸,也是王安石的不幸。
D.甲乙两文写作方法有异。甲文主要叙述传主言行,乙文主要引用朱熹的评价,朱熹肯定王安石的文章、品行、才杆,而否定他变法中以及用人中造成恶果的某些做法。
【小题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能克终者追先帝之殊遇
B.朝歌夜弦,秦宫人天下理财
C.简能任之塞源欲流长者也
D.秦人视奈何取尽锱铢
【小题5】下列句子中的加点字词,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气候不齐
B.齐楚之精英
C.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
D.各抱地势,钩心斗角
【小题6】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社稷之托,封疆之守,陛下其能久以天幸为常,而无一旦之忧乎?
(2)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
(3)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覆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礼 

王安石

呜呼,荀卿之不知礼也!其言曰“圣人化性而起伪”,吾是以知其不知礼也。知礼者,贵乎知礼之意,而荀卿盛称其法度节奏之美,至于言化,则以为伪也。亦乌知礼之意哉?夫礼始于天而成于人,知天而不知人则野,知人而不知天则伪。圣人恶其野而疾其伪,以是礼兴焉。

今荀卿以谓圣人之化性为起伪,则是不知天之过也,然彼亦有见而云尔。凡为礼者,必诎其放傲之心,逆其嗜欲之性。莫不欲逸而为尊者劳,莫不欲得而为长者让,擎跽曲拳,以见其恭。

夫民之于此,岂皆有乐之之心哉?患上之恶己,而随之以刑也。故荀卿以为特劫之法度之威,而为之于外尔,此亦不思之过也。夫斫木而为之器,服马而为之驾,此非生而能者也。故必削之以斧斤,直之以绳墨,圆之以规而方之以矩,束联胶漆之,而后器适于用焉。前之以衔勒之制,后之以鞭策之威,驰骤舒疾,无得自放,而一听于人,而后马适于驾焉。由是观之,莫不劫之于外而服之以力者也。然圣人舍木而不为器,舍马而不为驾者,固亦因其天资之材也。今人生而有严父爱母之心,圣人因其性之欲而为之制焉,故其制虽有以强人,而乃以顺其性之欲也。

圣人苟不为之礼,则天下盖将有慢其父而疾其母者矣。此亦可谓失其性也。得性者以为伪,则失其性者乃可以为真乎?此荀卿之所以为不思也。

夫狙猿之形,非不若人也,欲绳之以尊卑而节之以揖让,则彼有趋于深山大麓而走耳,虽畏之以威而驯之以化,其可服邪?以谓天性无是而可以化之使伪耶,则狙猿亦可使为礼矣。故曰礼始于天而成于人天则无是而人欲为之者举天下之物吾盖未之见也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故曰/礼始于天而成/于人天则无是/而人欲为之者/举天下之物/吾盖未之见也/
B.故曰礼始于天而成/于人天则无是/而人欲为之者/举天下之物/吾盖未之见也/
C.故曰礼始于天而成于人/天则无是/而人欲为之者/举天下之物/吾盖未之见也/
D.故曰/礼始于天而成于人/天则无/是而人欲为之者/举天下之物/吾盖未之见也/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论”是一种议论文的文体,分为两体,一曰史论,乃忠臣于传末作议论,以断其人之善恶。二曰政论,则学士大夫议论古今时世人物或评经史之言,正其谬误。本文属于后者。
B.“荀卿”是荀况,当时相尊而号为卿,是法家的代表人物,代表作有《劝学》等。
C.“斧斤”这里泛指各种斧子。成语“运斤成风”的“斤”也是这个意思。
D.“绳墨”是指木工打直线的工具,后来比喻规矩或法度。本文用的是本义。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安石认为荀子不懂得礼,他对“礼”的理解不正确,而自己懂得了对“礼”的本意。
B.荀卿认为,只要用法律的威严来教育老百姓,就能让老百姓心悦诚服地去遵守礼节了。
C.“礼”是从天性开始而又通过人为来完成的,对于“礼”来说天性和人为二者不可或缺。
D.教育人懂得并且施行“礼”,既要阻止他放诞傲慢之心,又要改变他贪婪欲念的天性。
【小题4】请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夫斫木而为之器,服马而为之驾,此非生而能者也。
(2)圣人苟不为之礼,则天下盖将有慢其父而疾其母者矣。
【小题5】荀子和王安石对于“礼”的看法有什么不同?请用自己的话概括。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